我是如何从“重度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里走出来的?

日期:2025-11-03 16:07:49 / 人气:7


今天的文章,是一位曾经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朋友,逐渐康复的经历。“生病”之后到底需不需要心理咨询?她的答案是:需要。如果你也正处在痛苦之中,相信这篇心路历程,一定可以给你带去一些抚慰或者启发。
每个“生病”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心病,不一样的就诊经历,不一样的康复过程,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以下文字只是我个人的心理咨询经历。我希望更多人能够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并接纳真正的自己 。接下来就是我总结的关于心理咨询的几个要点。
一、请不要对心理咨询有偏见
我拿着“重度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书,带着医生开的药回家之后,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当时躯体症状十分严重,因此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药物上,对于心理咨询根本无心考虑,甚至觉得“就是花大价钱找个聊天的人而已”,根本没有必要。
但是老妈很坚持。于是,在确诊的第三天,答应“尝试一下”的我,见到了我的咨询师。从确诊到逐渐康复,我坚持了14个月的心理咨询。我只能说——心理咨询大门的后面是另一个世界,你会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成长许多。去试一下吧,因为我也是从尝试开始的。
二、“生病”以后到底需不需要心理咨询?
我的答案是:需要!就个人经历而言,我的康复期大约有14个月左右。前期的确是药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当后期药物的效用感逐渐微弱时,心理咨询会帮助你从不健康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并得以成长。本质上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疗愈。
由于我的躯体症状十分严重,惊恐障碍发作频繁,无法入睡,所以治疗初期我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身体症状是否有所缓解上。口服药对这些问题的效果很大,基本上三四个月的时候,我的躯体症状就好转了许多,只剩下一些小问题留给时间慢慢代谢。
但由于生病时躯体症状带给我的阴影太大,每当身体出现芝麻大点的问题时,我都会如“惊弓之鸟”般——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不可控制的焦虑。对,这就是应激反应。所以,药物只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而心理疾病,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依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否则,今后遇到问题,我们还仍然可能被击倒。
而咨询师的角色,更倾向于心理上的“父母”,因为现实生活中,太多人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长大成人”。咨询师会发现你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梳理这些问题,让自己有所成长。这样,即使今后遇到新的情况,你也能有能力独自面对,而不是把自己逼到生病的边缘。对于一道很深的伤口,药物用来止血是最有效的,但真正的痊愈,还需要伤口自己慢慢愈合才行。老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不假。
三、咨询师的选择与匹配
于我而言,找咨询师完全就是看眼缘。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一场心理咨询质量的高低,重点还是在于来访者与咨询师是否“合适”,也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匹配度”。如果咨询过程不是很顺畅,希望你先让自己放松下来,至少不要抗拒咨询。因为很多人抵触的其实是“心理咨询”,而非“咨询师”。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经验更为丰富的咨询师。至于在咨询师性别上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作为女生来说,我觉得选择女性咨询师会更好一些,尤其在涉及到一些私密话题时,更容易卸下防备,坦然交流。而且在咨询初期,对咨询师的依赖程度往往会很高,甚至有一些来访者会误以为自己对异性咨询师产生了“爱情”。
四、第一次咨询应注意什么?
如果有诊断书,记得带上;一些测验的报告也要带着,这可以帮助你的咨询师对你有更直观的了解。放松心态,不要紧张。前期咨询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咨询师说的话很少。因为ta需要了解你的过去,你说得越多,ta了解到的信息就越多,切入点也就越多。
所以放轻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像我一样,前期的每次咨询都像是被叫到黑板上做题的差生,恨不得拿着写满答案的草稿纸上台宣读。此外,还有一点是,在咨询的开始阶段,甚至整个阶段中,有些问题是来访者不会轻易袒露的。我咨询的前5个月就是这样,可以说是咨询毫无进展。
我虽然很信任我的咨询师,但有些事情依旧闭口不谈,甚至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和咨询师之间有一堵墙——最开始是不想走出去,后来是想走出去,但不知道如何走出去。这个时期其实有点难熬。期间,咨询师会引导你,但不会强迫你。她的共情能力会让你感受到:撕开伤口的时候,尽管会疼,但不会恐惧。她总是告诉我:“别担心,会好的,你还有我呢。”所以,请你卸掉伪装,找到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傲世皇朝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