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宣讲会:一场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错位”狂欢

日期:2025-10-14 10:04:24 / 人气:5



秋招季的校园宣讲会,本应是连接企业与应届生的关键纽带,如今却沦为双方“各怀心思”的名利场。从学生的“薅羊毛式参会”到企业的“品牌作秀式宣讲”,这场原本以招聘为核心的活动,正上演着一场错位的荒诞剧。  

学生:“进货会”背后是生存焦虑的投射

对大学生而言,宣讲会的吸引力早已从“找工作”逐渐偏移。一边是网申系统的繁琐(从高中经历填到星座血型)、AI测评的虚无,另一边是宣讲会的“实物回报”——伴手礼、直通码、现场面试机会,甚至跨校参会的“机会成本”。学生调侃“宣讲会成进货会”,实则是对招聘效率低下的无奈:与其在网申中石沉大海,不如通过宣讲会“刷存在感”,用伴手礼对冲时间成本,用现场互动增加简历被看见的概率。  

但更深的刺痛来自企业的“假大空”。LVMH复旦宣讲会的案例颇具代表性:3小时无干货的车轱辘话、超时无饮品的敷衍、索要2年肖像权的傲慢,彻底暴露了部分企业将宣讲会异化为品牌宣传的私心。学生想要的“薪资路径、现场面试、快速反馈”,在“美与热爱”的空洞话术面前,成了奢望。这种割裂感,让学生对宣讲会的信任大打折扣——“有这时间不如多投几份网申”。  

企业:品牌宣传与招聘效率的失衡

企业的算盘同样现实。办宣讲会,一为品牌曝光(用伴手礼换“豪气”印象分),二为精准筛选(现场收简历、面试提升效率),三为传递企业文化。但部分企业显然跑偏了:将宣讲会变成“品牌秀场”,重形式轻内容,用冗长的公关话术替代实际招聘信息,甚至用肖像权协议强化“甲方姿态”。这种操作或许短期收获了传播声量,却透支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当宣讲会沦为“作秀工具”,企业最终可能失去最优质的潜在人才。  

当然,也有企业摸到了门道:比亚迪曾用“当场发offer”的效率打动学生,名创优品、欧莱雅通过现场面试+直通码提升体验,Starry等HR强调“现场面试能观察微表情,锁定合适人选”。这些案例证明,宣讲会的核心从未改变——双向匹配的效率。  

本质:一场关于“尊重”的博弈

学生与企业的矛盾,本质是“需求错位”与“互相尊重”的缺失。学生需要企业放下“甲方傲慢”,用实际信息与行动回应求职诚意;企业则需要回归招聘初心,明白宣讲会的主角是学生,而非品牌部。伴手礼可以是加分项,但不该是“入场券”;品牌故事可以讲,但不该替代“薪资多少、怎么升职、简历是否被看”的核心问题。  

秋招宣讲会的尴尬,折射的是整个就业市场的浮躁:企业急于“刷存在”,学生被迫“卷参与”,最终两败俱伤。或许只有双方都回到“招聘”的本质——企业高效传递机会,学生真诚展示能力——宣讲会才能真正成为“收获季”的起点,而非“受难季”的注脚。(完)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傲世皇朝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