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叙事为何越来越"离谱"?一场资本与技术的危险共舞
日期:2025-10-14 10:03:44 / 人气:6

最近在日本听闻一桩怪事:去年风光上市的AI公司alt.ai,号称能做高同步率"数字人分身",结果不到一年就爆雷——销售额注水严重,创始人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只靠数字分身和记者聊过三次。这场景似曾相识:当"AI改变世界"的口号响彻全球,连"画饼套路"都跨越了国界。
AI叙事正变得愈发魔幻,两个核心矛盾已突破普通人认知边界:
一、数据中心军备竞赛:烧钱堆算力,到底在赌什么?
这边OpenAI要建"星际之门",预算直逼千亿万亿;那边Meta的数据中心规划大到能塞下整个曼哈顿。卖铲子的英伟达更绝——既给OpenAI这类"挖矿"的AI公司投钱修"矿洞",又靠对方挖矿(训练模型)的需求狂卖铲子(芯片)。资本市场上,投资人挥舞着支票本,恨不能把全球电力都押给模型训练。
但狂欢背后,账本越来越难看:
• 成本与收益的天堑:贝恩咨询算过一笔账,这波AI基建要在2030年前每年赚2万亿美元才算回本,这相当于苹果、亚马逊等六大科技巨头2024年营收总和。可现在有几家公司真正盈利?模型越做越大,电费单越堆越厚,估值却还在天上飘,泡沫的酸味早盖过了科技的甜香。
• 产业链的空转游戏:英伟达投钱给OpenAI建算力中心,OpenAI转头用这笔钱买英伟达芯片;xAI拿英伟达投资,再去买英伟达处理器;OpenAI一边从AMD买60亿瓦芯片,一边用低价换AMD股票......这哪是产业协同?分明是同一笔钱在几个巨头兜里打转,像极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电信公司疯狂铺光纤却等不来用户的荒诞。
更危险的是,这场竞赛正在透支社会资源。"把地球上电都给模型用"的夸张说法,暴露了算力扩张与能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冲突。当技术迭代的速度(模型效率提升)追不上资本消耗的速度(算力成本飙升),泡沫破裂的轰鸣声已在远处响起。
二、"你付我我付你":资本编造的繁荣幻觉
OpenAI今年签了1万亿美元合同,实际营收却只有120亿美元——这组数字撕开了行业"虚假繁荣"的遮羞布。所谓"互相买单",不过是巨头用资本纽带织就的价值幻觉:
• 投资即收入,采购即利润:英伟达给OpenAI砸1000亿建基础设施,OpenAI立刻用这笔钱买英伟达芯片;xAI拿英伟达投资买处理器,OpenAI再用AMD芯片换股票......这些交易在财报上能包装成"收入暴涨",但本质是同一笔钱在不同主体间流转,没创造任何真实市场价值。
• 流量焦虑下的"复古套路":当订阅制(企业愿为AI付费的意愿早已饱和)和算力销售(硬件折旧快得离谱)撑不起估值,行业开始复制Web3的老剧本——造AI版TikTok(Sora)、搞社交产品(Meta的Vibes),试图用流量和广告填收入窟窿。这像极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末期,门户网站疯狂烧钱买流量的垂死挣扎:技术没突破,只能用旧模式续命。
这场游戏能撑多久?全看资本愿不愿意继续为"故事"买单。一旦融资环境收紧(比如美联储加息、一级市场降温),那些靠互相输血活着的公司,可能连"庞氏"的遮羞布都来不及扯下。
三、25年一轮回?我们正在重蹈覆辙
有人翻出历史暴论:代际泡沫间隔约25年。2000年互联网泡沫,2025年会不会轮到AI?细想之下,两者确实像孪生兄弟:
• 技术被神化:互联网曾被称为"改变一切",AI如今也被赋予"重构人类智能"的使命。但技术落地需要时间——互联网用了10年才从泡沫里爬出来(电商、社交、云计算),AI可能也需要类似周期。
• 资本的FOMO(害怕错过):2000年投资机构疯抢.com域名,如今VC/PE挤破头投AI项目,甚至"只要是AI,估值随便开"。这种群体狂热下,鱼龙混杂是必然——日本的alt.ai数字人骗局,不过是冰山一角。
但AI与互联网又有本质不同: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连接",AI试图解决"智能生产"。若未来能在医疗、科研、工业领域实现真正突破,或许能消化泡沫;否则,潮水退去时,留下的可能是一地算力废墟和无数"数字人分身"式的笑话。
结语: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AI本身是革命性技术,但其叙事之所以"离谱",在于人类总忍不住用"世纪机遇"的滤镜,把技术进步简化成资本游戏。从alt.ai的造假,到巨头的算力空转,本质都是"技术还没熟,资本急着收"的老套故事。
或许该回到最朴素的问题:AI到底在解决什么真实需求?当潮水退去,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用技术提升了效率、创造了增量价值的公司,而不是沉迷于"你付我我付你"闭环的玩家。毕竟,所有脱离真实的繁荣,终将被真实击碎。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大脑功能连接的方法学探索:239种...10-14
- 秋招宣讲会:一场企业与学生的“...10-14
- AI叙事为何越来越"离谱"?一场资...10-14
- 大疆降价风暴背后的生死攻防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