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亿订单时代:餐饮业的船票之争,藏在效率与变革里

日期:2025-07-31 14:59:12 / 人气:4


当美团日订单峰值突破 1.5 亿、淘宝闪购逼近 9000 万、京东闪购站稳 2500 万,中国餐饮行业正式踏入 “2 亿订单时代”。这场由即时零售掀起的浪潮,不再是简单的补贴游戏,而是一次关乎生存权的渠道革命。就像当年电商颠覆传统零售,今天的外卖大战正在重塑餐饮行业的底层逻辑 ——谁能在效率升级与模式创新中找到平衡点,谁才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订单暴涨的真相:不是泡沫,是习惯重构
“7 月收入增长 30%,利润接近翻倍”,轻食品牌 “超级碗” 的增长曲线,撕开了外卖大战的真实面目。与奶茶咖啡等弹性需求品类不同,快餐、简餐等刚性需求的订单增长,本质上是消费者习惯的不可逆迁移。当京东、淘宝在一级入口植入闪购,带来的不仅是流量增量,更是将 “即时满足” 刻进了日常消费决策。
这种习惯重构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用户对 “30 分钟达” 的耐受阈值不断降低,从 “可选” 变成 “必需”;另一方面,高频次消费让品质敏感取代价格敏感 —— 就像超级碗的用户,在多次复购后更清晰地识别出产品力差异。这意味着,补贴退潮后,靠低价冲量的品牌会被淘汰,而能稳定输出品质的品牌将沉淀真正的用户粘性。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提到的 “1.1 万单低价饮料订单导致配送瘫痪”,其实暴露了品类差异的核心矛盾。饮料需求弹性大,容易在补贴期出现虚增;但快餐、正餐等刚性需求的订单增长,却是实打实的增量。数据显示,过去两月淘宝闪购新增 24 万商家,其中 10 万是餐饮商户 —— 如果外卖真的只带来亏损,商家不会用脚投票涌入赛道。
门店革命:从 “黄金位置” 到 “效率节点”
餐饮品牌应对 2 亿订单时代的第一个考题,是重构门店逻辑。那些线上订单占比超 50% 的品牌,早已摸索出全新的选址哲学:一流商圈的三流位置。这个看似矛盾的策略,藏着效率最大化的密码。
在上海陆家嘴,某连锁快餐品牌将门店从临街旺铺搬到写字楼地下二层,租金降低 40%,但外卖覆盖范围反而扩大 —— 因为核心商圈的流量密度足以支撑线上订单,物理点位的重要性被稀释。这种调整直指餐饮行业的成本痛点:传统模式中,30%-50% 的租金差异吞噬着利润,而线上化程度高的品牌,能用线上流量弥补线下位置的不足,将节省的租金转化为产品升级的空间。
海底捞的 “卫星店” 模式更具颠覆性。这些专门服务外卖的小型门店,不设堂食区,只配备后厨和打包台,单店面积仅为传统门店的 1/5。通过聚焦 “一人食火锅菜” 等外卖专属品类,2024 年海底捞外卖收入增长 20.4%,达到 12.54 亿元,增速是整体业务的 7 倍。这种 “主店保体验、卫星店冲效率” 的组合拳,重新定义了门店的功能 ——不再只是消费场所,更是离用户最近的履约节点。
商品重构:为 “即时场景” 定制供给
名创优品在即时零售中的逆袭,给餐饮业上了重要一课。其社区前置仓完全剔除 IP 产品,只保留一次性内裤、充电器等即时刚需品,反而实现订单翻倍。这揭示了一个真理: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外卖,只有精准匹配即时场景的商品才能存活。
餐饮品牌正在复制这种逻辑。超级碗对外卖菜单做了减法,去掉沙拉酱容易沉淀的品类,增加密封性更好的杂粮饭组合;老乡鸡推出 “外卖专属套餐”,将堂食的大份菜拆分为单人份,搭配汤品形成闭环;太二酸菜鱼则针对外卖开发了 “防漏包装”,解决了堂食菜品的配送痛点。这些调整看似微小,却直接提升了复购率 —— 因为用户在 30 分钟送达的期待之外,更在意 “打开包装时和堂食一样好”。
反观一些陷入困境的品牌,共性问题在于将堂食产品直接搬到线上。某连锁火锅品牌的外卖差评中,“毛肚缩水”“锅底撒漏” 等问题占比超 60%,本质上是用堂食思维做外卖。即时零售时代的商品逻辑,应该是 “场景决定供给” 而非 “供给适配场景”。
渠道变革中的生存法则:快半步,而非快一步
珀莱雅和三只松鼠的电商往事,正在即时零售领域重演。前者从 2012 年就布局线上,最终电商占比达 95%;后者借势双十一崛起,成为 “电商零食第一股”。它们的共同启示是:在渠道变革期,先发优势能转化为护城河,但盲目冒进反而会翻船。
当前餐饮行业呈现出清晰的梯度分化:
灵活派:中小品牌如超级碗,凭借决策链短的优势,快速调整外卖占比至 60% 以上,通过平台活动获取增量;
稳健派:老乡鸡、木屋烧烤等区域龙头,采用 “堂食 + 卫星店” 的混合模式,既保持线下体验,又抓住线上增量;
观望派:部分传统品牌仍纠结于平台佣金,将外卖视为 “成本项”,错失用户迁移的窗口期。
香飘飘的教训尤为深刻。这个曾经占据杯装奶茶 50% 市场份额的品牌,因未能应对现制奶茶的即时化冲击,股价较六年前高点跌去 60%。这印证了一个规律:当渠道变革与消费习惯叠加时,不是企业做错了什么,而是没跟上时代的节奏。
未来的船票:效率、场景与勇气的三重考验
即时零售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 25%,203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3 万亿。这个赛道的终局竞争,本质是三重能力的较量:
供应链效率决定下限。那些能实现 “中央厨房 + 前置仓” 联动的品牌,既能保证品质稳定,又能将配送成本压缩至客单价的 15% 以内;场景洞察决定上限。就像海底捞发现 “一人食” 蓝海,用专属产品线打开新市场;而变革勇气则是前提 —— 敢于砍掉低效业务、重构门店模型、甚至颠覆既有品牌认知。
在上海张江科技园,一家名为 “速食研究所” 的新店正在验证这种可能性:门店面积仅 20 平米,却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 “千单万利”—— 用户线上下单后,机器人完成炒菜、打包,由骑手 3 分钟内取餐。这种 “零人力后厨 + 即时配送” 的模式,将人效提升 3 倍,坪效达到传统快餐的 5 倍。
2 亿订单时代的船票,从来不是给 “完美者” 的奖励,而是给 “变革者” 的入场券。当即时零售从 “补充渠道” 变成 “主流渠道”,那些能在效率与体验、线上与线下、短期利润与长期布局之间找到平衡的品牌,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餐饮标杆。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傲世皇朝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