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体检:大众健康消费的 “安慰剂”?
日期:2025-07-31 14:58:49 / 人气:6

一篇《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 “患癌风险” 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将体检行业龙头爱康国宾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公众对整个民营体检行业守护健康的价值产生了严重质疑。
女律师张晓玲在 2013 年到 2023 年的十年间,一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所有报告均显示 “正常”。可到了 2024 年,她在其他医院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历经九个月跨国治疗,不仅失去了一个肾,还落得腰椎终身残疾的下场。回想 2023 年那次体检,报告已提示右肾钙化,她特意询问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却是 “没问题,很正常,就像手指头划破结痂”。要知道,钙化灶可能是炎症遗留,也可能是肿瘤早期信号,规范流程应提示进一步检查,显然,爱康国宾没有做到。
舆论压力之下,爱康国宾在 7 月 30 日举行了媒体说明会。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张黎刚称:“大家想一下,大多数企业给员工做个体检,少的几百块,钱多的也就几千块钱,大家去医院看个病,你要诊断某个病,你们问问自己,大概要花多少钱。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至于这样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公众对于体检与看病,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公众对体检有很多误解。” 这番回应,不仅让爱康国宾陷入更大争议,更将民营体检行业推上了口碑近乎崩盘的风口浪尖。
行业乱象:冒牌、误检与违规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 “爱康国宾”,累计约有 1200 多条投诉;搜索 “美年健康”,共有 1224 条投诉包含该搜索词。作为民营体检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都曾陷入巨大的舆论风波。2018 年,美年健康遭前员工举报,曝出体检医生无证上岗、冒用已故医生姓名等违规行为。起初,美年健康坚决表示这是 “遭遇有组织黑公关”,可不到两天就被 “打脸”。如今,类似的戏码在爱康国宾身上再次上演。
从美年健康到爱康国宾,头部体检机构接连被曝光,透露出整个行业存在着三大乱象,如同笼罩在行业上的阴影。
其一,冒牌医生、无证上岗。在美年健康深陷 “假医生” 风波前不久,湖南长沙 “美年大健康” 门店就被曝雇佣无证人员看诊,记者调查发现,7 个人的科室有 5 个人无证。而后因前员工举报,“假医生” 的情况被彻底证实。拿着执业医师证的专家只是挂名,实际操作的却是缺乏资质的新手,这也难怪体检机构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误检。其实,美年健康当时专业的医务人员缺口可能更大。梳理 2018 年前三年的医务人员及分院保障人员情况显示,2015 年、2016 年其医务人员及分院保障人员分别为 7922 名、9931 名,到 2017 年该数据增至 17239 名。但美年健康在 2017 年年报中称,已在 215 个城市布局 400 余家体检中心,并指出 “在全国每家体检分院中,每家分院都配有 100 多名医护团队”,以此计算医务人员至少需要 40000 名,缺口显而易见。在体检机构,无证医生上岗、护士假冒医生上岗时有发生,甚至还有非卫生技术人员上岗。根据企查查,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的关联风险中,有一则消息显示其投资的上海爱康国宾蓝十字门诊部有限公司,“因对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处罚而受到行政处罚信息”。
其二,漏检、误检或夸大病情。当体检机构不具备充足且专业的医护人员,漏检、误检就很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客流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整个体检操作过程可能会变得流水化。一位消费者在投诉中称:“在爱康国宾参加的单位体检,当时检查有实性肺结节 4mm,后来我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 CT 一切正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结节。”
其三,违规检测。这在行业内也不是新鲜事。在 “假医生” 事件中,美年健康被举报且确认的一项内容就包括违规开展 CT 放射诊疗活动。除此之外,使用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也是另一种违规。据了解,部分民营体检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少是从大医院淘汰的 “超期服役” 设备。
乱象根源:扩张与竞争的失衡
无论是专业医护人员的储备缺口,还是管理上的漏洞,都和过去几年体检行业高速扩张脱不开关系。当头部体检机构忙着打规模战,人才、设备及其他资源的积累很容易跟不上。
以美年健康为例,自 2016 年至 2018 年,扩张凶猛,对外收购投资总额接近 50 亿元。截至 2017 年末,其业务覆盖 32 个省市自治区、215 个核心城市,布局高达 400 余家体检中心。在 “假医生” 事件前,仅 2018 年前四个月披露的对外收购涉及的公司就达到 46 家。当初,美年健康还规划,预计 2018 年年底达 600 家分院,到 2020 年底,预计达成 1000 家分院的战略目标。
爱康国宾也不甘落后。2015 年,先后完成对安生美健康体检中心(Ommay)100%、天健阳光(原国药阳光)83%的股权并购,大肆圈地扩张。
回看当时的市场格局,2015 年之前,整个民营体检行业已呈现出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和美年大健康 “三分天下” 的格局。作为后来者的美年大健康凭借清晰的扩张战略异军突起,直接激起了行业的规模战。这场规模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行业局势的走向。2015 年,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民营体检市场的格局转变为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之间的 “两强争霸”。之后,美年健康继续高歌猛进,爱康国宾则扩张缓慢,两者彻底拉开了差距。
规模战打完之后,扩张的隐患、巨头的野心以及曾经的宿怨,让行业内的竞争从 “明争暗斗” 渐渐上升到 “相互撕扯”,不顾颜面。两大体检巨头似乎无暇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体验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上,为现在业内的乱象丛生埋下了伏笔。先是美年健康,后是爱康国宾,都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2015 年 8 月,爱康国宾因美股无法给出合理估值,宣告私有化退市,不料美年健康横插一脚,组建买方团,想要通过强行收购将其 “占为己有”,以此一统体检行业的 “江湖”。这段时间,攻守双方轮番上演三十六计,精彩程度不亚于 “宝万之争”。比如爱康国宾曾起诉美年健康侵犯商业秘密,前员工牟某窃取投标底价、客户信息等跳槽至美年,导致客户不正常流失。另外,爱康国宾还在 3 个月内接连两次起诉和举报过美年健康。这场拉锯战一直延续到阿里入局,直至 2019 年 1 月爱康国宾才发布公告称完成公司私有化。同年,阿里还成为美年健康的第二大股东,可惜同为阿里系,即使有了这个和事佬,双方的关系还是没有缓和多少。
健康幻象:商业模式的弊端
随着门店规模的扩张,体检行业的流量迎来爆发。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7 年全国体检人次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 1/3 左右,达到了 4.56 亿人次。作为头部的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自然都吃到了红利,公开数据显示,美年健康 2017 年全年实现体检人次超过 2160 万,2019 年则达到了 2602 万人次。而据媒体披露,2024 年 4 月 1 日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爱康国宾仅在北京的 18 家体检中心,就为 148.3 万人做了体检。
可流量的爆发带来的不只是营收的增长,还有服务的挑战。一位曾在爱康国宾门店工作的员工称:“就影像读片而言,一名医生一天看一百名患者和三百名患者,认真程度天壤之别。” 后来她因不堪工作压力过重而选择辞职。
体检行业的流量爆发和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很大关系。经过一场疫情的 “席卷”,大众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体检筛查出潜在的风险,为自己的健康增加一层保险。但是,频频被曝光的 “假医生”“假体检” 事件,愈发暴露了体检机构正在进入一种 “流水线作业” 的模式,导致体检报告可能沦为一种走过场的 “安慰品”。
流量或许是促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因素,但根源并不在此。从商业模式来看,商业化的体检与其他诊疗环节的割裂,既导致体检机构的体检结果陷入一种无法反馈、无法纠正的状态,始终建立不起公信力,同时也致使体检机构对结果难以抱有一种负全责的心态,更多的是靠医护人员的道德准则去支撑服务,这在商业世界自然是立不住脚的。
对比公立医院的体检和私立机构的体检,前者从体检到确诊到治疗,整个流程都有专业医护人员把控,重要的是这些医护人员的奖金、声誉及地位与之是绑定的。而后者,因为缺乏后续的诊疗环节去印证体检的结果,其体检结果又无法通过公立医院去确认,久而久之,体检机构更青睐于用流水线作业去服务健康的用户,给他们提供心安,而不是费尽心思去筛选极少数有健康问题的用户。这也是 “假体检” 现象出现的根本缘由,简单来讲,私立体检机构想要的不是病患,是健康人。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无法追责或难以追责,更助长了体检行业的乱象。大多数用户在拿到健康的体检报告后,基本不会再跑到医院去证实,即使后来出现问题,由于有时间间隔,也无法证实当时的报告就是错的。就像这次女律师的事件,机构一句 “体检没有检测到有可能按照当时使用的检测手段与在那个时间段确实无法检测到,最终要以实际情况来鉴定”,就很容易搪塞过去。
在体检行业,头部机构早已不是第一次经历信任危机,但负面事件仍然连续不断。如今,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已然回落,两大巨头同时又面临着更大的增长危机。如果解决乱象不从根源入手,或许民营体检行业将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让机构体检真的沦为大众健康消费的 “安慰剂”。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行业自身加强自律,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追责机制,让体检真正发挥其守护大众健康的作用。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名字自带凉感的滇中小城,太适合...07-31
- 男女升学人数差距为何越拉越大07-31
- 买得起保时捷,也在意豪车税07-31
- 2 亿订单时代:餐饮业的船票之争...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