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跟风式悼念”: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

日期:2025-08-09 11:50:58 / 人气:13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极快,名人离世的消息往往在半小时内就能传遍朋友圈。然而,大多数人对这些名人的认知却仅仅停留在“听说过名字”“好像很厉害”的层面,朋友圈由此容易出现“跟风式悼念”现象。

信息获取习惯与认知缺失

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当下处于短视频、短平快内容时代,人们更习惯碎片化地获取信息,而非通过系统化认知来了解名人。以许倬云先生为例,他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对“士大夫精神”的现代诠释,需要沉下心读《万古江河》《说中国》才能体会;蔡澜的通透豁达也藏在他的散文和访谈里,不是几句“人间值得”的标签化表述就能总结的。但很多人用“转发悼念”就完成了对名人的“认知闭环”,从未真正走进其真实的精神世界。

群体性缅怀与深度连接的矛盾

群体性缅怀仪式化与深度精神连接缺失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我们陷入了一场仪式化的精神消费,社交媒体的技术逻辑将悼念异化为表演性行为,加速了意义的消解。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下的社交表演

新型悼念仪式的形成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出,人类社会行为的核心动力是通过仪式化互动产生的“情感能量”,包含集体亢奋的情绪状态以及长期积累的道德认同与群体归属感。名人离世时,社交媒体通过共同在场(虚拟空间聚集)、共同关注(话题热搜)、情感共享(集体哀悼符号)构建了新型悼念仪式。用户通过点赞、转发参与其中,能短暂获得群体归属感。

仪式的服务本质与社交鄙视链

这种悼念仪式更多服务于身份表演。有人悼念是因为“真了解”,有人是“觉得该致敬”,而更多人则是“跟风刷存在感”。当悼念成为一种社交象征,发布讣告动态的意义从缅怀逝者转向经营人设,用于展示文化素养、共情力或潮流敏感度,进而形成新的社交鄙视链。

浅层认知与流量导向

名人逝后,短视频与算法推送将知识压缩为“金句切片”,15秒视频能收割百万流量,而阅读《万古江河》或《时间简史》却需数十小时,系统无形中惩罚深度思考者,奖励浅层参与者。这种“浅尝辄止”的认知习惯,使人们对大多数事物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化层面,如提到许倬云只知道“历史学家”,提到蔡澜只记得“爱吃、通透”,导致信息过载时代人的思想越发匮乏,悼念潮水退去后,沙滩上未留下思想的痕迹。

现象的积极意义与问题反思

积极的传播起点

不必将“跟风式悼念”现象看得过于负面。发朋友圈能让更多人知道名人的名字,哪怕只是模糊印象,也可能在未来促使有人愿意去了解名人。我们悼念的或许不只是那个“不熟悉的名人”,更多时候表达的是对“被认可的价值”的向往,比如许倬云先生与病痛抗争却笔耕不辍、蔡澜活得通透洒脱的特质,是当下很多人渴望却难以实现的。转发消息、配上一句“走好”,实际上是在表达对这些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认同。

跟风与深度理解的差距

真正的问题不是跟风悼念本身,而是人是否仅仅做了跟风者。如果转发之后,能多研究名人留下的东西,打开一本书翻两页,这种“悼念”就有意义,能从社交表演变成传播的起点。这一现象投射出的不仅是可能的“装X”行为,更代表了大众对理想生活的呼应,只是由于缺乏对人物本身的深度理解,这种呼应显得轻飘飘的。在超级信息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伟大的灵魂,却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难走进他们。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傲世皇朝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