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张雷:能源系统下一个突破在物理人工智能

日期:2025-10-25 12:19:57 / 人气:5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正重塑企业边界,对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而言,这也是推动远景从能源科技企业向更广义科技企业跨越的契机。2025年,张雷提出以“物理人工智能”革新能源系统,打造能源大模型,为新能源产业内卷找到破局之路。
2007年创立远景能源以来,张雷带领企业从风电设备起步,逐步拓展至能源物联网、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并率先布局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如今,构建“硬件+软件”并行能力体系成为新目标。10月19日,远景在“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闭门会上,向数十位行业伙伴阐述了以物理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能源系统重构理念;次日,在北京国际风能展发布首款融合“风机+储能+AI模型”的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搭载“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迈出物理人工智能实践的关键一步。
张雷认为,AI与蒸汽机、电力等过往生产力革命的核心区别,在于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飞跃——系统具备自我感知、决策与进化能力,并非单纯工具而是走向主体性。但面向产业端物理世界,传统Transformer架构大语言模型存在“幻觉”,需以物理定律和工程约束为基础。因此,远景基于海量天气、设备、电网及市场数据,运用图神经网络、时空模型等算法,通过云边端协同实现实时控制,构建起以物理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能源大模型。
在张雷看来,能源大模型是新型能源系统与AI融合的“粘合剂”。当前新能源产业追求数量规模的内卷之风,有望在系统重构中终止。他指出,能源产业竞争核心将从“物质资产”转向“人工智能资产”,以储能为例,同样规模的电站因能源大模型应用与否,效益可能天差地别。未来能源系统将从设备堆叠进化为“智能体生态”,像珊瑚礁般持续演进,实现绿色电力消纳提升、能源成本降低及安全稳健运行。
谈及中国在能源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张雷表示,美国因缺乏足够工业场景难以做好物理人工智能,而中国拥有丰富实践基础。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便是典型案例,其实现100%绿电直连,作为全球最大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试验场,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为能源大模型提供了宝贵训练样本。
目前,远景已在自营风电场部署AI新产品,计划逐步推向市场。张雷预计,未来一两年能源大模型将达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水平,三年左右成为产生重大价值的领先产品。期间重点将是实现物质规律与数据智能的深度融合,同时需AI、物理等多元化人才支撑。作为使命驱动型企业,远景暂不纠结短期回报,而是聚焦通过能源大模型践行“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繁荣”的使命。
以下为张雷与媒体交流的核心观点摘选:
关于能源与AI融合的出发点:AI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转变是关键,其主体性将改变物理世界。传统语言大模型不适应产业端物理世界,需建立基于物理定律的大模型。能源市场化背景下,电力价格波动等风险场景,正是AI发挥作用的空间。
能源大模型如何应对电力交易挑战:面对各地市场规则差异、极端天气等复杂情况,AI可实现毫秒级交易决策,如同股票市场80%交易量为量化交易般,成为电力交易的高效工具。
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的创新之处:并非简单组合,而是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借助能源大模型,能感知电价趋势、绿氢市场动态,实现自我优化,兼顾发电量提升、投资回报率增加及损耗故障减少。

---
另据民生领域消息,湖南省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高速收费即将到期,官方已确认自2025年11月1日起免费通行。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少数停止收费的高速公路案例之一。
资料显示,长永高速公路于1993年开工修建,199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全长27公里,连接长沙市区与黄花机场,西起长沙收费站,东止于浏阳市永安镇永安收费站,其通车彻底终结了湖南“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关于收费期限,现代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依据相关文件进行了官方说明: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长永高速原收费期限为30年(1994年12月28日至2024年12月27日);后经补偿收费期79天,截至2025年3月16日;最终因执行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造成的收入损失获得补偿,重新核定收费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日。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四川省已有两条高速公路收费到期停止收费,成绵高速公路、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公路分别于2025年9月4日、9月17日起按“零费率”方式运营,并代为收取其他路段车辆通行费。
记者梳理发现,湖南省还有多条高速公路运营接近30年:1996年12月通车的长潭高速(长沙至湘潭段,G4京港澳高速组成部分)已运营近29年;1998年7月通车的长益高速(长沙至益阳,G5513长张高速重要组成部分)运营27年;1999年12月通车的益常高速(益阳至常德,G5513长张高速重要组成部分)运营近26年;2000年12月通车的潭耒高速(湘潭至耒阳,G4京港澳高速组成部分)运营近25年。
来源:湖南日报、潇湘晨报

---
近期秋季偏冷现象让公众对今冬气温走势格外关注,国家气候中心对此作出回应。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表示,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经综合研判,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受其影响,今冬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华东、华南等地易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统计显示,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特征体现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尤为明显,且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不过,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情况也频繁出现,如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甚至有暖冬现象发生。
章大全还指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总体偏少,长江以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因为拉尼娜会通过热动力过程改变环流形势,导致由西北太平洋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暖湿气流大幅减少,进而造成降水持续偏少。更具体的冬季气候预测意见,国家气候中心将于10月底组织会商研判后形成。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日报
责编:梁立梅 初审:张仲昌 终审:巫 帅 监制:邓再勇

作者:傲世皇朝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傲世皇朝平台 版权所有